另一边,被解放的工匠们也渐渐被利用了起来。
当时,管委会收到这个消息之后大喜过望,第二天就组织了一批食品过来慰劳,还领了几瓶白酒掺上水带过来。工匠们听说来的是“大官”,做出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,夹道欢迎。李如南给几个小孩子发了一些糖,然后差点被追着乱跑。
这之后,管委会并没有立刻就把工匠们用起来,而是给他们先放了几天假,让他们好好调理一下。尤其是搞好卫生工作,先去河里狠狠洗一洗,再换上从龙王寨缴获的干净衣服,又让他们从奴工区搬出来,选间好点的房子,收拾一新后再住进去,省得成为疫病和寄生虫的传染源。
其实管委会是想把这些工匠迁到半岛区域的,但是现在建设组出的砖太少,只够盖一间小屋先练练手,去了也没地方住,就只好让他们先在龙王寨——哦不,现在改名叫阔马区了——在阔马区安顿下来,然后派一队人在此驻扎,保护(监视)他们。
这些工匠一共有67人,其中23人为胡家族人,另有11名木匠、5名铁匠、3名裁缝以及7名其它手艺人,剩下的是他们的家属,家属们也多半能给工匠打点下手、干些杂活,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劳动力啊!
休整了一段时间后,最先是木工组抽调了几名木匠去帮忙。一到场他们就展现出了惊人的手工实力,娴熟地用那些简陋的木工工具做出了榫卯结构,看得木工组那些二把刀一楞楞的,随后兴高采烈地拉着他们开展了蓄谋已久的运输工具项目。
前不久,工业口合力攻关解决了轴承项目,这过程中研发出的一系列衍生工具也让其它项目收益。比如说有了铅笔——当然不是后世的铅笔,只是把一截石墨和粘土的混合物嵌在木杆一端。又比如说有了车床之后,木工组终于能做出车轮了:直接拿一块干燥的木板,套上车床车出一个圆盘,再在圆心钻出一个圆孔,插上轴承就做好了,连辐条都不用。这比传统木匠用弯曲木板拼成的车轮圆度高多了,生产速度更是秒杀,当然也有问题,那就是受限于原材料,尺寸不能做得很大。
但之后他们尝试制作一个完整的小车的时候,又遇到问题了。他们的手艺实在太潮,虽然依靠机械能做出很好的圆形零件,但是加工非圆形部件的时候就有了很大误差。这是技术问题,不是游标卡尺能解决的。而且他们完全不懂榫卯,连接部位都是用即墨买回来的铁钉固定的,因此虽然勉强拼出了一辆双轮小车,但是质量太过可疑,吱吱嘎嘎随时会散架的样子。
如果没有外力介入,那他们只能靠不断磨练手艺和迭代工艺解决了,但现在有了熟练工匠加入,很快问题就迎刃而解。
木匠们熟练地按照东海人的要求切削出各种部件,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略作修改,很快就模仿之前那辆试作型双轮车做出了一辆复制品。虽然看起来差不多,但是推起来的感觉稳固多了。当即就有人大叫着把这台初号机送去建设组试用,剩下的人眼睛放光,拉着木匠们要拜师学艺。
木匠们这可真是受宠若惊了。其实东海人的东西也让他们很是吃惊,首先是那个木辁(实心车轮为辁,空心带辐者为轮),虽然看着简陋,但是居然是浑圆一体!而且转动极为顺滑,不知如何办到的。还有他们绘制的零件图纸,笔迹纤细,结构精确,分三面把零件描绘得清清楚楚,真神技也!单此一项就该是家藏不传之秘了,他们似乎还觉得画得不够好……
这还没完,之后木匠们又建议把车改成独轮,这样在山路田间更灵活,东海人自然从善如流。木匠们刚要露一手,却被东海人拉着坐下,摊开白纸写写画画起来,嘴里说着“梨菊”之类的词,写了一大堆夷文,画了张简易图纸给他们。图纸上确实是辆独轮车,但形制与他们熟悉的独轮车相差太大。
木匠将信将疑做了个架子出来,上手一试,果然轻松多了!这可真是让他们啧啧称奇,对东海人更加崇敬了。
此时的独轮车尚未进化到后世的最终形态,车轮在最前方而不是中央位置,这样相当一部分重量就要被手臂承担,很是费力;同时,车架和把手基本是一条直线,要保持平衡必须把车轮做得很大,这就使车轮凸出车架,货物必须分左右分开放置,大大限制了运载方式。
而穿越者根据后世的经验做出了两处改进,一是根据力学原理将车轮的位置调整到了重心附近,使得一大部分重力由车轮承担,节省了臂力;又提高了把手的位置,使得在小车轮的情况下也能保持平衡,车架平坦,更方便载货。
这型独轮车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被大量生产,它操纵灵活,运载量大,一个人就可以轻松运送上百斤货物,大大支援了东海商社早期的运输事业,被亲切地命名为“自由轮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