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权无势的人没办法,只能将操控命运的按钮交到他人手上。
像魏绛这种身份地位的人,他竟然将魏氏能不能保住,又或者说能不能击败阴氏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?可以说由他来担任魏氏之主,是魏氏所有人的不幸。
吕武率军逼近“桃林塞”,进行了几次试探性的进攻之后,考虑到冬季即将来临,终止了对“桃林塞”的攻势,改为留下部分军队看住要道,其余的部队分散出去清剿流落在外的魏氏或三戎其余人马。
这个“桃林塞”是什么样的地方?它是一个布满了群山的地形,有着两条相对宽大的山谷。
阴氏之前跟魏氏置换封地,获得的“瑕”、“柏谷”和“桑田”就在“桃林塞”北边,遭到群山的遮挡,使得两边被隔离开来。
都知道函谷关,知道有三个函谷关的人就不多了。
第一个函谷关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建造,位置就在吕武所在的这片区域。
另一个函谷关则是在西汉时期建造,位置在洛阳的西侧。
最后一个是东汉末年的曹魏建造,后来建立三门峡水库而淹没,仅留古道和烽火台遗址。
事实上,地势险要和要不要建立关隘跟需要有关,像是秦国为了有一个安稳发展的环境,他们当时向东扩张也就到“桃林塞”边上,看到地形合适也就建造了函谷关用来抵挡山东诸侯。
西汉在帝国腹地建造关隘的原因很尴尬,老刘家将关中视为京畿,巴蜀和陇右则是当成后花园,关外从西汉建立开始到汉武帝刘彻时期,要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反贼,不然就是有造反倾向的反贼后代,也就需要一座关隘来防着点了。
曹魏建立关隘就更简单了,他们进攻不足防守有余,大多数时间是在找东吴快乐玩耍,不打算搭理老是来碰瓷的蜀汉,建造一座关隘想隔离起来也就成了最现实的可操作方法。
在需要的时刻,有那么多的势力选择在“桃林塞”区域建立关隘,完全能够想象得到该地区的地势是什么样子。
说难听点,诸夏的好地方真心不多,广袤的平原少之有少,大多数区域都是山地的地形,能够孕育出一个强大的文明不是地理环境多么得天得厚,完全是建立起文明的人在自强不息。
印度次大陆那边的环境比诸夏好不止一点半点,几千年来只是出现一个大一统的孔雀王朝,剩下的时间都是七零八碎的状态,搞到近现代还是主人恩赐才能达到有限的大一统,怎么说?
然后是北美大陆,印第安人生活了数千年连铜器都搞不出来,殖民者过去变成了另一副模样。